明明是假期,为什么我偏偏要在今天讲学习方法呢!
正是因为假期没有学习氛围,学不了习,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学习「学习方法」,来完成一点学习任务。
机智,不愧是我。
01
【情境一】
课堂听讲和课下复习时,感觉知识点掌握得挺牢靠。回答老师的问题,平时做作业时,都能表现得还可以。甚至每次阶段性的小测,成绩也还不错。
但遇到大考,比如期中、期末,以及其他综合类的考试,就差得多。
【分析】
感觉很不对啊?这平时做得好,也没抄答案没作弊啊,怎么一到大考就不行了呢?是心态不好吗?是因为间隔时间太久,以至于忘掉了吗?
更可能的原因是,你对每块知识点的掌握,有「情境依赖性」。情境依赖性(Context dependence)由Mason Spencer等心理学家提出,指的是,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,习惯于放在具体的语境中,进行理解和记忆,以及运用。
比如说,这一章节学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,那么在做课后习题以及小测时,我们自然而然会去套用。即使没有透彻地理解题目和公式,也能够猜个八九不离十,并且把题目做出来。
但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情境呢?
期末的时候,针对整本书的知识点进行考核,那么多的公式和定理,这道题目到底该用哪个呢?
没有办法限定范围,我们就茫然了。而如果把同样的这道题目,放到具体的章节后面,你会发现,你竟然是能做出来的。
这就是「情境依赖性」。
【解决方法】
在学习的时候,以章节为单位进行记忆和做题,的确是必要的。每学完一部分,就进行测试和反馈,才能掌握得更为牢固。
但与此同时,还要学会进行综合练习,经常做一些考察全书的卷子,锻炼自己在脱离具体情境的测验中,调用知识点的能力。
另外,对于每块知识点,不要只去看表象,浮皮潦草地记住原文、公式乃至几个经典的解题思路,是不够的。要结合题目和知识点,认真思考,「充分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深层结构」,「知道怎么做,也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」。(《聪明教学7原理》)
有些人刷了很多很多题目,却依然没能看到什么进步,就是因为只是被动地做题。像是数理化生,说来说去就是那些知识点,万变不离其宗,学会举一反三很重要。
而文科也是类似的,重要的是看到联系,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,不同科目之间的联系,不同观点之间的联系。
这是文科的「深层结构」。
你看到过哪个论述题,直接问一块单纯的知识点吗?很少。大都是进行综合考察,按照时间顺序,按照背后相通的逻辑,如此等等。
再有,还可以在不同情境中去运用所学,比如填空、选择、讨论、写作、做实验,也可以增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,降低情境依赖性。
02
【情境二】
有的人只是专注于看书和做题,付出了很多努力,但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模式,缺少清晰的认知。做对了也好,做错了也好,他们都不是很清楚,自己是如何做到的。
【分析】
大家都是有在学习的,只是用功程度不同而已。
但有些人,他们对自己的学习,运用了「元认知」,简单来说,就是观察、分析、总结自己是如何学习的,进行调整、完善,并且有意识地指导自己接下来怎么做。
好吧,这也太抽象了吧。唔,好像也没办法,毕竟「元认知」本来就是个抽象的事儿。
我们来打颗栗子,比如你背单词,抱着单词书或者app,按部就班地记,这个单词怎么拼,可以做什么联想,是啥意思,这就是你在学习。
结果这样背了一个来月,你发现:
哈?怎么做题还是不认识啊?哪个环节出了错?是记忆得不牢靠吗,是复习得不及时吗,是没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吗?
那么,我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?
诶,好像,对于阅读理解来说,我只有在具体的一篇文章中见到这个单词,查出它是什么意思,并且结合前后文进行理解,印象才深刻,才能真正掌握单词,并且把题目做对。对于写作来说,我没法通过背单词的方式,来提分,我只有直接去学漂亮的表达,并且做出自己的创造性改动,这个单词、这个句子,才真真正正是我会用的。
这,就是元认知。
【解决方法】
所以,有一些时候,你不是在学习,你不像别人一样,所有的时间都在刻苦努力。你需要停下来想一想,分析检验不同的策略,到底能否达成目的。
你会遇到问题,会觉得白学了,会怀疑自己,会焦虑会痛苦。这些都是正常的,也都是必须经历的。你必须把它捋清楚,这是极其重要的。
学习,不仅仅包括对知识的学习,还包括对「学习方法」的学习:试错、分析、反思、调整、运用。
而这个「学习方法」,并不是说,只需要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来获得。自己的实践和复盘,是同等重要的。
你要有进行「元认知」的意识,不但能做到,还要知道自己如何做到,并且去改进和完善。
03
看到这里了?
棒。也算是做了些学习相关的正事。(自我安慰)
假期还有两天半,好好放松,本文说到的方法和思维,假期结束后,再去实践就好。
别纠结了,想玩就玩吧。(我怎么觉得本文的重点和精华,就在这最后一句。)